“淮泗诸国,素有盟约。诸王皆以陈王宠,马首是瞻。曹孟德索玉玺是假,欲罪诸国是真。”下朝后,不其侯伏完,趋步于王太师身后,低声进言:“太师,何以……”
王太师闻声驻足:“君侯所言,不无道理。然,陈王宠确有不臣之心。”此乃公事公办。
“太师明见。”不其侯伏完,又言道:“卑下窃以为,陈国坚甲利兵,陈王素有勇力。更有淮南袁术,引为外援。若逼迫太甚,令淮泗诸国,转投江东。甄都危矣。”
王太师答曰:“淮泗诸相,心向天子,必不至此。”
“终归,不可不防。”不其侯伏完,仍心有不甘。
“君侯所言,老夫已尽知。”言罢,王允登车离去。
与百官恭送太师车驾远去。不其侯伏完,眼中忧色渐起。
尚书令桓典劝道:“如君侯所言,陈国兵强士勇,曹孟德必不敢轻易与敌。”
“曹孟德素奸诈。明为传国玉玺,实为剪太师羽翼也。”伏完遂以心腹之言相告。
“莫非,乃为除小沛吕奉先。”闻剪除羽翼,桓典亦醒悟。
“然也。”不宜明言于太师当面,尽可入好友之耳:“淮泗诸王,常有书信往来。若被曹孟德所获,必网罗罪名,假‘治国不利’,罢黜淮泗诸相。”
桓典如何能不醒悟。这便斟酌言道:“若往来书信,为曹孟德所获。陈王宠亦难身免。必举国相争,岂会坐而待死。料想,纵曹孟德兴兵讨伐,陈国亦不至速败。”
言下之意,不能攻破陈国,抄掠王宫。如何能得陈王宠等,淮泗诸国阴图不轨之罪证。
“令君,言之有理。”不其侯伏完,附耳言道:“迁都在即,不宜多生事端。曹孟德麾下,荀彧、程昱等人,皆多智。若此时,许其兵权,于我不利。”
“原来如此。”桓典这便醒悟。伏完所虑,非曹孟德兴兵伐陈。乃是假伐陈之名,调兵遣将,扼守甄都要津,断王党西迁之路。
不其侯,唯恐行事不密,被曹氏父子所知。
毕竟,胜券在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谓“智多近妖”。寻常之辈,纵浑然未觉,蒙在鼓里。又岂知荀彧、程昱,可曾窥破天机。
关键是,自家人,知自家事。
谓“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谋划许久,西迁之事,多半纸上谈兵。尚未能付诸实施。尤其,如何“游说”天子。车驾出禁中,又如何躲过曹氏党羽,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逃出甄都,又如何,甩开追兵,疾驰洛阳。以上种种,王党皆束手无策。
须知。甄都令,乃是荀彧。
天子脚下,关东要地。荀彧自就任以来,殚精竭虑,为护天子周全。只求固若金汤,万无一失。何况,禁中还有虎贲中郎将王越,寸步不离。
不其侯伏完,纵有死士。剑宗当面,毫无胜算。内外严防死守,急切间如何两全。
诚如王太师所言。天子不欲,此事难成。
唯恐夜长梦多。被曹孟德窥破。故稍有风吹草动,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