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6章 宣政殿朝议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是保存两三年也没问题。

    但是,要加工成粉条,就要牵扯到一个加工方法的问题。如何把这个方法推广开,可以说直接涉及到红薯推广的成败。

    裴寂问道:“敢问薛郡公,这粉条,多少斤红薯可制成一斤粉条?”

    薛朗道:“约五斤左右。”

    萧瑀道:“如此看来,耗费并不算多。”

    薛朗道:“红薯的高产就注定红薯的价格自然比不上米粮,更不用提和面粉相比。与米粮相比,我把红薯定位为渡荒物资。就如大豆、黄豆一类的粗粮等同。如此高产的作物,加工一下,更易于保存,想来为了保存粮食,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做出粉条。”

    众人颔,薛朗继续道:“论起推广,无论什么手段都比不上国家的支持来的迅、有力。所谓上有所行,下必效之。只要措施得当,稳妥推进,要把红薯推广开,其实不难,度也不会慢,怕的反而是加工条件没跟上,让红薯的产量平白浪费、空置。所以,臣才建议让各地官署筹建加工粉条的作坊,收取加工费,以维持开支。”

    薛朗在疏奏中分析了推广红薯的方式。采用以点带点,层层递进的方式推广。如今有红薯种子的就两个地方,长安与苇泽关。

    以这两个地方为原点,慢慢的,逐层逐片的把红薯推广出去。由国家开设加工作坊,争取在推广红薯的地方,红薯刚种下地,就要把加工作坊建立起来。

    作坊建立起来后,等红薯收成,作坊就能投入运作,加工费既可以收取现金费用,又可以换算成红薯。收上来的红薯,做成粉条后,也能供给国家储粮,可谓一举多得。

    薛朗道:“红薯由于产量高,推广起来其实很快。第一批长安和苇泽关的加工作坊,需由府库出钱,待后来的作坊就可以用先期的收益来走建设经费,如此一来,就能减轻府库开支上的压力。还能避免推广太急可能造成的恶果,也足够稳妥。”

    以红薯的产量,加工费就算一斤只收一文钱都能有钱赚。而建造加工作坊是很简单的事情,有水的地方可以建水磨,没水的地方就用驴,需要的人手也不用多,主要是地方够宽敞就行。

    而现在可不是后世的人口地少,现在还是地广人稀的古代,地皮还真不是什么稀缺的东西。

    薛朗的疏奏写的通俗易懂、条理分明,在座皆是饱学之士,听懂简直不要太容易。薛朗刚才又解释了一通,更是已然成竹在胸。

    李纲道:“臣奉敕命至苇泽关调查祥瑞一事时,听闻红薯之产量后,就曾核算过,红薯如此高的产量,一户无须多种,只需种上一亩,以我大唐之户数,也是一个骇人的产量。如此巨大之产量,加上还能种植其余粮食……不止饱腹,饱腹之外尚有余粮也不是难事。”

    薛朗道:“李尚书的推断没错,不过,还要考虑到种植条件和技术等的因素,如若是在高山地区,土地肥力弱,耕种技术又落后些,只怕达不到现时的产量,到时候,这些地区多种几亩是必须的。”

    李纲道:“即便多种几亩,供数口之家食用却是足够的。”

    萧瑀接话道:“如此一来,至多五年,就有一个问题放在诸位面前。”

    薛朗早有预料,道:“产能过剩的问题!”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