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直隶淮安府,清河县。
清河,是一处非常古老的县城。
从西周开始,就已经是邢国的领地了,后又属卫国、晋国、赵国。
到秦朝时,是巨鹿郡的辖地。
当年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战,便发生于此。
也算是一处拥有辉煌历史的土地。
然,历史厚重,通常都代表着开发完善。
历经数千年的开发,清河县的土地,早就被华夏先民开垦的干干净净了。
只要是能作为耕地使用的土地,都被开垦成了良田。
哪怕是不能种田的地方,也都全种上了桑树。
清河县的所有农户,家家都是耕地养蚕,再兼养殖一些鸡鸭,以济民生。
平日里,大家的生活倒是都还过得去。
毕竟现在是明君治世,升斗小民们只要勤奋守法,日子总是能越过越好的。
清河又属中枢直隶,有各种政策扶持,中枢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官员也都不敢横行贪腐。
也算得上是政清人和的一片净土。
日上山头的上午,清河县城外的田埂上。
一群抱着锄头的农夫,看着眼前刚播种下没多久的冬小麦,正在闲聊着。
“希望今年麦子收成能好一些,来年我家大儿便要启蒙了,这拜师礼可是一笔大开销啊。”
一位年近三十岁,浑身肌肉发达,正值壮年的农夫,摇头晃脑的感叹着:“自从农家的大贤们搞出了黄金肥后,一亩地都可以多收半石粮了,真是厉害啊。”
“怪不得老祖宗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读书懂文化的人就是厉害。”
“还是得让娃儿读书啊,别像我一样,一辈子困在田里,啥都不懂。”
蹲在田埂上,年纪不过二十出头的张牛,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吊儿郎当的嗤笑道:“老李,就你家那五六亩地,还指望供孩子读书呢?”
“荷花村的李员外,家里有五百亩田,衣食无忧,餐餐有肉吃。”
“即便如此,人家供应两个儿子读书,都有些吃紧了,最近听说想要卖五十亩田,为自家大儿子凑够去应天府工事学院学习的资费。”
“老李,不是我说,你有人家李员外家一成的财力吗?”
被称为老李的那个农夫,却是不以为然:“李员外家的公子是去读礼部直辖的高等学院,读出来了就可以参加工部内招的!”
“这要是被工部选上了,可就是官身了!”
“我自是不敢奢望自家娃儿能到这个程度的。”
“但是启蒙和小学,咬咬牙还是能让娃儿试一试的!”
“只要能从小学毕业,可就是童生了!”
“有童生的文凭,就可以去淮安府的工厂里做工人!”
“我听在淮安府的亲戚说,淮安府的机械制造厂,就连学徒一月都有二两银子,转正成技师,更是能拿三四两呢!”
“如果能干到管事,那就更了不得了,一月可以拿十两!”
“这可比在地里刨食赚得多!”
“就是想要进工厂,必须得小学毕业!”
老李洋洋得意的说道:“我专门托亲戚请来了一位淮安机械制造厂的二级技师,来见过大娃!”
“那位技师说了,我家大娃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以后学成了,可以跟他进厂打螺丝!”
虽然不懂什么是打螺丝。
但是周围的其他农夫,脸上都露出了羡慕的表情。
“可以啊老李,你们李家是要发了啊!”
“你家虎头,打小我就看他聪明,我眼光还是很准的嘛!”
“以后虎头要是能进厂,那可真是有好奔头了!”
大家七嘴八舌的都夸赞起了老李家的大儿子虎头。
在大明,工人可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好工作!
虽然以前士农工商,工排第三。
但是在蒸汽机技术被点亮后,大明的工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各种依靠蒸汽机提供动能的机械应运而生。
但是想要生产这些机械,都是需要人手的!
而且还不能是大字都不识一个的贫民,得是至少能识文断字,粗懂道理的“读书人”才行,效率才高!
在华夏,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能和“读书”挂钩的,那可都是代表着高大上!
毕竟读书人,代表的就是有本事的人!
洪武帝打下天下之后,在上代墨家巨子的辅佐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革新。
虽然当官还是需要通过科举才能当上。
但是科举被细化了。
过去二十多年里,大明在全国各府,都建立了一所中级学院,各县建立了一到三所小学。
启蒙的私塾更是遍地开花!
按照最新的科举制度。
大明百姓,只要是启蒙完成了,就可以参加小学的入学考试,每所官营小学,每年招收五十名学生!
从八岁到十一岁,所有学子一共可以考四次,只要考进了,六年成绩合格后,毕业便授予童生的文凭。
凭借童生文凭,可以进入大明的各种机械制造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