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6章 菩提偈 离间计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经过系统的一番说教,鲍鸿也是‘幡然醒悟’,奋发图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鲍鸿也算是有志青年,经过了网络各种剧情的洗脑,现在还不如逐步腐化之中?归根究底就是他平常没注意过反省自身,没有注意总结当日的得失。

    这个道理,更是有一段著名的句子讲述。

    唐代北宗禅创始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神秀和尚所作的著名箴言: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当然,事情的结果更是不用多说,对于看重心境修为,意境大觉的禅师来说,六祖慧能所做的箴言无疑要更胜一筹。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唐代高僧神秀,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年轻时博览群书,隋朝末年出家当和尚。后来碰上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和尚弘忍,以每天定时静坐、排除一切杂念、使得心神恬静自在的“坐禅”为修行功课,就赞叹佩服说:“这才真正是我的师父。”于是就去侍奉弘忍,专门用打柴挑水来自己磨炼自己,来学弘忍的佛法。

    惠能,中国禅宗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唐贞观十二年生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根据李邕、胡适等学者的研究,熟知的惠能与神秀根据禅悟而争得禅宗六祖衣钵的故事很可能是不属实的,根据《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石碑等资料记载,神秀应是达摩弘忍正统的继承人。“六祖坛经”里“五祖弘忍传慧能法衣”的故事只是慧能的弟子神会和尚为了和北宗争夺皇室的供养所编造出的神话。佛教南宗慧能和北宗神秀的弟子们争法统无果,最后因为慧能的弟子帮助朝廷募款成功,终于南宗胜利,而如今六祖地位是南北宗争夺正统,重写系谱的结果。

    当然,争议这个事情,对方辩友也有大堆的说法,惠能与神秀作偈呈心,而独得弘忍的付与衣法,出于《坛经》。这一部分《神会语录》没有说到,神会宣称惠能得五祖衣法批评神秀门下,也没有说到作偈。这部分文字有贬抑北宗神秀的意味,所以有推论认为:这是受神会评难北宗的影响,为神会门下所作。神会宣扬惠能的顿教,不是以《坛经》为教材。《坛经》是曹溪门下所传的手写秘本,传到荷泽门下手中时已有过添糅。从《坛经》这一流传演变来说,神会没有说到,有认为是神会及神会门下起初还没见到《坛经》,而并非那时的《坛经》还没有作偈的部分。

    神秀在当时教授师的地位,因受大家仰望而不得不作偈。神秀认为,如不作偈,五祖便不知自己见解的浅深。但“求法即善,觅祖不善”。故神秀其实有意求法而无意求祖,求法是印证见解而求更深的法门;而求祖多少有点权威名望的功利意味。如为了求法应该作偈;为了求祖则不应该。作还是不作,神秀感到“甚难甚难”。神秀所作偈,与神秀思想是吻合的。弘忍对于这首偈,要人焚香读诵,也相当推重并有意付法与神秀,而神秀却说:“不敢求祖”,只求五祖的开示。弘忍曾“命之洗足,引之并座”,是付嘱的表示,而神秀却“涕辞而去”,还一度“潜为白衣”。印顺法师认为:弘忍本来要付法给神秀而又中止,当时除惠能偈意的深彻而外,主要为神秀没有担当祖位的自信。而关于神秀作偈,虽说是惠能所说,但经后人之手则多少有失原意。

    不过,追究历史真相这个事情不是鲍鸿研究的范围,这里要说的却是佛偈的内容。

    菩提偈意境高远,可谓是达到了所谓‘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或者说所谓的‘无无’之境。

    而这些终究是那些大神才能领会的玩意,旁人看来,也就是看得出你慧能意境深远,很了不起,可是有什么用呢?

    咱老百姓,就是普通人而已,并不是你所谓的佛陀、菩萨,没有那样高深的心境修为,数十年如一日,恒定不动。所谓慈悲为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那种类型,自然不存在道心动摇,道心蒙尘的情况。

    所以对普通人而言,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却是神秀所说的那段。而那一段却是和曾子所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鲍鸿现在要关注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鲍鸿虽然没达到心境永恒不动的地步,甚至都没达到自己时常审视自身的程度,但是在有人提出来之后,却还是会关注这个问题的。

    知错能改,纳谏如流那算是比较靠谱的了。怕就怕被人指出你没用功,偷懒了,享乐了,反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

    开言纳谏可谓是少犯错误乃至是不犯错误的必要手段,人无完人,不可能有谁靠着自身的能力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