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高等研究院。
计算材料研究所。
带着陆舟来到了实验室里,坐在电脑前调出了检测数据的杨旭,一脸感慨地说道。
“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陆舟暂且没有问不可思议在哪里,而是直入正题道:“那东西是什么材料?”
“银,”杨旭深呼吸了一口气,“准确的说,是银和石墨烯!”
“银和石墨烯?”看着杨旭,陆舟有些意外道:“就这个?”
印象中,他似乎看过类似的论文。
只不过因为对金属材料的研究不多,一时间想不起来是在哪里看到的就是了。
说实话,在听到只有这两种材料的时候,他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小失望。虽然他也清楚就算是高等文明大概也不会在一根导线上堆砌成本,但也没想到居然会如此的普通。
然而,杨旭却是无语地看了他一眼。
“啥叫就这两个,已经很牛逼了好吗?”
说着,仿佛是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键盘上敲下了几个按钮。
很快,一张透射电镜图呈现在了屏幕中。
只见在那图像上,黑色与灰色的斑块相间交错着,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交织出了一层整齐而细腻的纹理,将那条银色导线中纳米尺度下的秘密,完全揭示了出来。
指着图像上的几个关键的区域,杨旭也就没多解释,继续开口道,“看这几个地方你就知道了。”
俯身凑近了电脑屏幕,陆舟顺着他食指指向的方向看去。
只见粒径在1-5nm之间、近似球形的银原子团,与横向尺寸相仿的单层石墨烯贴合在了一起。
很快,陆舟的眉毛微微皱起。
即便对金属材料研究不多,他也从中看出了其中的不寻常之处。
这不是这么做好不好的问题。
而是做不做的到的问题……
以金属材料为基地制作石墨烯合金,必须让金属纳米颗粒与石墨烯之间做键结。
目前能做到这点的,只有偏冷门的粉末冶金技术,然而即便是粉末冶金技术,也没办法将石墨烯与银纳米颗粒键结到如此完美的程度。
毫不夸张的说,那根和头发一样纤细的银丝,简直是一件艺术品。
见陆舟没有说话,杨旭用感慨的语气继续说道。
“粉末冶金比较前沿,也比较冷门,这块我了解的不多。但以3D打印技术为例的话,最好的金属粉差不多也就一万目左右,换算下差不多是13微米级别。一些纳米陶瓷材料用到的粉末可能更细一点,但也在微米级别。”
“虽然有的实验室也能做到20nm及以下的超微粉磨……但这种粉末几乎是没办法在正常环境下保存,更别说用来和石墨烯碎屑做键结了。”
不只是制备难度大,筛选难度大,保存的难度更大。
金属粉末的目数越高,粒径越小,便越容易氧化,而且极其容易发生团聚现象。
唯一看上去可行的两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要么在冶炼的同时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将其分散,要么便是在生成这种粉末的同时,直接将它和石墨烯碎屑混合喷涂在基底上。
靠在了椅子上,杨旭叹了口气道。
“就如你看到的,这玩意儿难的不是在技术本身,而是难在生产工艺的实现。事实上关Ag/GF、Ag/GO、AgFe/rGO这类复合材料的论文,因为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几年前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比如制作手机屏幕的铟锡氧化物具有易碎特性,不少学者就提出将银纳米线与石墨烯结合,用于开发新一代的可弯折柔性屏。根据有限的实验数据来看,这种材料各项力学性能都相当优秀,而且电阻率远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