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提的是,自从讨袁联盟成立之后,整个曹军自曹操以下都不再将李利称之为“李贼”,而是直呼其名。如果有外人在场的话,则称其官讳“大将军”或“盟主”。由此可见,整个曹军包括曹操在内,对李利及其麾下的西凉军甚为忌惮,讳莫如深,轻易不敢落人口实,惟恐被李利抓到把柄,继而借机滋事,挑起战端。
反之,只要曹操不被李利抓住把柄,彼此便是讨袁联盟的盟友。纵然李利实力强大,却也不能无故挑起战端,奈何不得曹操。否则,擅动刀兵、肆意挑起战端,势必难掩悠悠众口,必被世人唾弃。这便是自古征战讲究出师有名的由来。归根结底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彧的一番话无疑是说中了曹操的心思,道出了他的心声,点破了他最深切的忧虑。
数月以来,曹操之所以按兵不动,不仅仅是为了平定青州后方,更多的是为了坐壁观望,静等幽州战事分出胜负。而他最希望看到的情形是,李利麾下西凉军与蛮军打得两败俱伤,亦或是西凉军战败,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以他对李利及其麾下西凉军的了解,他知道李利即使败给了乌桓和鲜卑联军,也能打得蛮军伤筋动骨、元气大伤,数年之内无力南下劫掠。
而这恰恰他曹操最愿意看到的局面,李利战败之后即使仍然占据着幽州,也无法弥补大败之后的亏损,兵锋受挫,实力必然大损。这就给曹操留下迎头赶上的机会,让他在河北战场上可以攫取最大的利益,继而迅速发展壮大,然后再与李利一较高下,决定中原的最终归属。
这幅完美的蓝图和定鼎中原的长远战略,是曹操和荀彧以及众多谋士共同谋划的成果。而制约整个计划的最大阻碍便是西凉李利。
或许之前各镇诸侯还未察觉西凉李利强大到何等程度,因为不管李利如何强大,可他始终偏居西凉一隅,就像是藏在深山里的亿万富家翁一样,充其量就是个暴发户、守财奴,不足为惧。但是司隶大战之后,李利的触角开始伸进中原,等到各路诸侯争夺汉帝刘协之时,李利则趁机出兵收取司隶全境,并在司隶屯集重兵。此举可谓是锋芒乍现,令各镇诸侯忌惮不已。
然而李利真正展现实力的时机,却是在讨袁联盟成立之后。联盟成立初期,李利不动声色,迟迟按兵不动,等到各路诸侯兵马相继投入战场,李利方才显现出无以伦比的强大实力。
去岁九月,李利调集十万大军东征幽州,得知这一消息后各路诸侯不禁心头一松,误以为李利舍近求远,把主力军队全部派往幽州战场。殊不知时隔数月之后,当荆州刘表突然率部撤离淮南战场之际,李利再度调集五万大军一举攻占南阳,随后屯兵武关的徐荣又率领五万步军开赴豫州战场,与占领的南阳的波才大军合兵一处,共计十万兵马攻打豫州。
相继出动二十万大军之后,屯兵司隶的周瑜大军再度出击,率领七万战骑北上冀州。短短月余之间,西凉军竟然在三个战场上同时开战,共计出动二十七万大军,阵势空前,声势滔天。更让人吃惊的是,在三个战场上同时开战的西凉军极其稳健,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战绩不俗,鏖战数月下来居然无一败绩,斩获颇丰。如此强盛的兵马,加上不俗的战绩,着实让各镇诸侯胆战心惊,百感交集。
倘若仅是如此,各镇诸侯虽然颇受惊吓,却也不感到意外。毕竟他们早就知道李利拥兵数十万,兵锋强劲,实力强大。可是先后调动将近三十万大军之后的西凉各州各郡竟然一切如常,没有丝毫动乱的迹象,这才是最让诸侯们震惊的事情。
出动三十万大军,李利治下的四州之地依然平静如常,这意味着什么?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想到答案。这意味着李利麾下大军远不止三十万,传闻西凉军多达五十万之众竟然不是谣传,而是确有其事!
既然李利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单凭他一己之力就能消灭袁绍、袁术兄弟,却为何还要联络各镇诸侯成立讨袁联盟呢?难道联盟本身这是个巨大的阴谋?
这便是曹操得知幽州战事早已结束后,瞬间浮现在脑海里的念头,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充斥在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遂将满腔的苦恼与忧愁一股脑地发泄在曹仁身上。谁让曹仁是他最信任的嫡系部将呢?
(备注:鹧鸪,一种鸣叫声沉滞、哀怨的飞禽,听之给人一种苍凉孤寂之感。本章取原意,并非词牌名。)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